贵州兴义,藏着一处“失落的世界”
说到“龙”或“恐龙”,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侏罗纪时期,侏罗纪公园里的各种恐龙种类。但是你知道吗?在贵州兴义,竟发掘出了比侏罗纪时期还早的、生长于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的“贵州龙”以及生物群。
地球的沧海桑田会造成生物的死亡和新生,但兴义动物群化石保存的丰富性、完整性和精美性,在全世界都实属罕见。
01. 神秘生物的发现
顶效的绿荫村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村落,村民盖房几乎都是就地取材,把石头加工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因此这些地方的屋顶上很少见到瓦片,片状的页岩岩层就是最好的替代物。一天,胡承志(来自地质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方面的专家)偶然在绿荫村民房铺顶的石板中发现一种略微凸起的、奇怪的纹样,高度的职业敏感告诉他:这可能是一种化石。
后经过仔细研究,证实了这是一种全新发现的物种,其生存时代推测为三叠纪(距今2.52亿~1.99亿年),是一种小型海生爬行动物,属于鳍龙目中的肿肋龙类,个体较小,但身形细长而弯曲,四肢相当强壮。后来我国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开山鼻祖杨钟健教授将该物种命名为“贵州龙”,为了让后人记住化石发现者胡承志先生,因此它的全名是“胡氏贵州龙”。
02. 承上启下—转折起兴义
半个世纪后,兴义市乌沙地区又出土了大量三叠纪的脊椎动物化石,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关注。这里的古生物遗迹中产出了大量保存完整、形态精美的化石,尤其以海生爬行类和鱼类最为丰富和完好,其类群多样,包括鱼龙超目、鳍龙超目、海龙类和原龙类,鱼类多达9科13属。作为单一物种名的“贵州龙”不足以涵盖整个动物群的所指,故学界将其正式名称改为“兴义动物群”。
兴义动物群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记录了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面貌和形态上的一次大转变,这一转变对于搞清楚三叠纪所有海生爬行动物的分布和迁徙方式有重大意义,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苏。
2.52亿年前,全球性的火山活动让地球上的生命横遭灭顶之灾,95%的海洋生物因这场浩劫而消失,然而生命不息,在灭绝事件发生不久之后的早三叠世,一些早已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重新返回海洋,进化出水生能力。并且兴义动物群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资源在地层中十分连续,这在全球各个同类产地中绝无仅有,让我们得以一窥生命更迭的奥秘。
03. 世界名片
从2.4亿年前至今,从一个地理到另一个地理,一种水土到另一种水土,这个群体都是隐在的。作为黔西南的地质遗迹,被发现之后,还涉及曾经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故事。作为贵州龙化石遗迹的发源地,黔西南兴义的贵州龙博物馆、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展览着各种古生物化石,还将结合科普教育、旅游为一体,置身其中,好像是一个有当事人的现场。
曾经的兴义,无疑是大海中很神秘的海域,这片海域的故事就像一个谜团,留在黔西南这片土地上。
-END-
文 | 柴珺
编辑 | 张瑜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贵州》有增减、改动
盘县鱼龙、兴义贵州龙、关岭海生古生物化石,究竟有怎样的联系?
2004年10月7日出版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11个页码的整版篇幅,报道了《220000000年前的贵州》,文章的作者正是北京大学郝维城教授。
“在贵州西部盘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郝维城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挖掘到了距今2亿4千万年的鱼龙化石。以这种鱼龙化石为主的盘县化石群以及早年发现的兴义化石群、关岭化石群,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三叠纪时期黔省热闹而又神秘的海底世界,是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又一重大科学发现。”
在地质学家们描绘的贵州西部海生爬行类动物群时代关系图表中,羊圈村产出的以鱼龙为主的化石群——盘县动物群年代最早,为中三叠纪安尼期的2亿4100万年至2亿4600万年间。比关岭、兴义两处早很多。而羊圈后来发现的混型黔鳄、东方恐龙,则是2亿5千万年前的化石。
关岭动物群距今约2亿2千万年,兴义动物群约2亿4千万年,而盘县动物群则有2亿4500万年以上的历史,比前两处化石群分别早2500万年和500万年,甚至比欧洲瑞士与意大利交界的圣乔治山海生爬行类动物群还要早约300万年。
自然,盘县羊圈鱼龙比100多年前欧洲发现的第一条鱼龙,贵州茅台发现的鱼龙,西藏喜马拉雅发现的鱼龙也都早了上千万年。
在贵州,1957年7月,中国地质博物馆自学成才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在兴义顶效的绿荫村发现了贵州龙,至1997年的40年间,中国总共有15种海生爬行动物被记述。但是在2003年之后的羊圈,科学家们却有了更惊奇的发现。(摘自《中国凉都》邓俭)
贵州龙概述
在距今约2.1亿年前的中三叠纪时期,位于现今中国贵州兴义一带的土地还是一片广袤的水域。这片水域孕育了一种独特的古生物——贵州龙。这是一种小型幻龙,其特征鲜明。贵州龙拥有一个小小的脑袋和一条长长的脖子,身躯宽扁,形态与后来的蛇颈龙颇为相似。尽管它的四肢保留了趾爪,但它的行动方式更接近鳄鱼,善于匍匐于水中,寻找猎物。
贵州龙的生活环境主要在水下,它那宽大的脚掌和细长的尾巴是它在水中游弋的绝佳工具。它的生活习性表明,它主要以鱼类和小型水生动物为食,这与它所在时代的其他幻龙种类并无太大差异。这些细节揭示了贵州龙在远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以及它与同类生物的生存竞争和食物链关系。
通过对贵州龙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得以了解这个早已消逝的生物群体,这些化石见证了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我们揭示了古生物世界的一角。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亿万年,但贵州龙的故事仍然在这些化石中延续,向我们讲述着遥远的过去和生命的奇妙演化。
扩展资料
名称:贵州龙
拉丁文名:keichousaurus
体长:几十厘米
体重:不详
食物:杂食
生存年代:三叠纪中期
生存地点:中国贵州地区
辨认要决:海生动物,四肢尚未退化成鳍脚,可能营两栖性生活
种类:鳍龙目·肿肋龙亚目·贵州龙科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贵州龙动物群拥有种类
在贵州的地质历史中,展现出了丰富的古生物多样性,其中最为瞩目的要数贵州龙动物群。贵州龙科下的贵州龙属,以其约20厘米的个体,独特的头骨特征——呈三角形,以及牙齿的尖圆形状而闻名。颈部的细长与颈椎的椎体结构,背椎与肋骨的形态,都显示了其原始的四肢特征。为了纪念胡承志的贡献,这个新种被命名为“胡氏贵州龙”。而兴义龙属的“意外兴义龙”则有着中等大小的个体,头部长而钝,鼻孔位置特殊,颈椎有独特的棱和中间沟,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种的定义。
这些古生物都生活在中三叠纪,距今约2.4亿年前,可能是两栖性的,主要活动在海滨区域。其中,东方肋鳞鱼属的肋鳞鱼科,以其小型、长纺锤形的体形和鳃盖骨的特有特征被命名为新种“东方肋鳞鱼”。而中华真颚鱼属的“贵州中华真颚鱼”则以其独特的头部形状、鳍部结构和尾鳍分叉深的特征成为新种。兴义“亚洲鳞齿鱼”则因其高纺锤形体形和鳞片的形态特征,被归入新属——亚洲鳞齿鱼。
赵喜进教授在古爬行动物研究领域的贡献显著,他指出贵州龙动物群的丰富标本和先进的研究条件为新物种的发现提供了宝贵机会。贵州龙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因其观赏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潜力,受到兴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已经建立了“贵州龙化石保护区管理处”和博物馆,通过展览和陈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扩展资料
驰名中外的贵州龙动物群化石产于兴义市布依族聚居的顶效镇绿荫山村,位于兴义市区东北13公里,东经105°00'36”,北纬25°09,12"。因动物群产地面积宽、品种新、藏量丰,而使兴义被誉为“龙的故乡”。1995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该化石产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