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讯 针对三大球运动会空荡荡的看台现象,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了专栏文章进行点评。他指出,群众基础是推动一项运动发展的根本因素。

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圆满结束,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足篮排这三项赛事的集中比赛。这场盛事与1972年举行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有些相似,那次活动重新点燃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彼时,许多基层场地成为比赛舞台,而当时标准化、正式的竞赛并不常见,北京工体更是被视为神圣之地。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缺乏群众基础难以成就顶尖水平

观众对于那时候的体育赛事反应热烈,每场几乎都座无虚席,人们对观看比赛充满激情。然而,这样的大型赛事并非单纯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将荒废已久的中国体育重新整合起来。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不俗成绩。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缺乏群众基础难以成就顶尖水平

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以专业队训练为主导,各级教练积极在学校寻找潜力选手进行严格培训。当时学生放学后的时间较宽裕,他们往往四处找地方踢足球或打篮球,因此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而那些有专业球队参与竞争的各类比赛也备受欢迎,无论是哪种竞技项目,总能吸引大量观众。我小时候曾去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胡荣华和王嘉良的一局棋,当天也是挤得水泄不通。

据我了解,以前原上海足球队的小伙子们都是从弄堂里踢野球中被发掘出来,然后逐步晋升至区少体校、市青年队,再到最终加入上海队。但如今,即使教练每天蹲守小区,也难以发现几个孩子愿意玩足球。

三大球运动会看台冷清,缺乏群众基础难以成就顶尖水平

回到刚刚落幕的三大球运动会上,我认为主办方初衷固然美好,但缺乏坚实群众基础,使得这一切变得困难重重。在观察完决赛片段——上海与山东之间激烈角逐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双方拼搏表现,还有周围看台上的冷清景象:如此顶尖水平(18岁以下)的国内足球战斗,却鲜有人气支持,就连部分参赛者家长也寥寥无几,相比于日本每年的高中联赛,这种情况显得尤为罕见。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当然,仅靠增加更多比赛无法扭转这种状况。那么,该如何改变当前困境呢?这是个复杂而社会性的问题,目前来看,我们仍未看到明确解决方案。此外,要阻止职业球队整体实力下滑(乒羽网除外),我们需经历漫长且艰辛等待过程才能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