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乔丹的接班人是一个历史性的特殊事件。这一情景有些类似于1990年代中期,NBA在失去乔丹后出现了巨大的真空状态,各队和球迷们陷入了一种病急乱投医的慌乱之中。就像小龙女离开杨过时,杨过四处寻觅白衣女子,却最终找到了陆无双;又如陈建斌失去了纯元,只能借助甄嬛来稍解心头之痛。
随着乔丹两次复出,球迷渐渐接受了“迈克尔确实离去了”的事实,这种局面也有所缓和。关于谁能够成为“乔丹接班人”,其实与打法并没有必然关系。当年一些打法并不太像乔丹的球员,如希尔和便士,也曾被视为其继任者。而科比虽然风格更贴近于ジョーダン——这一点连他自己都承认,但当科比成名时,并未获得希尔或便士那样迅速被捧上接班人的待遇。
回顾1990年代,那场迫切寻找“乔丹接班人”的计划,其背后的大背景值得关注。在1980年代,由魔术师约翰逊与拉里·伯德拯救NBA。他们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比赛本身,更重要的是商业价值:1979年联盟最高工资还不足六十万美元,而到1992年伯德退役时,他已达到三百万美元,这显示出顶薪翻五倍的发展轨迹。
例如,在1987年的总决赛中,凯尔特人与湖人的对抗吸引了2412万观众观看,而前一年他们对火箭则只有1443万观众。同样地,在1991年的总决赛上公牛战胜湖人,再创2391万收看人数。然而,自从魔术师因HIV宣布退役,以及伯德随即退出之后,加上梦一队在奥运会上的辉煌表现,使得篮球界逐步将目光聚焦在新生代明星——特别是正值巅峰时期的迈克尔·乔ordan身上。
然而,当93年秋天这位传奇选择退休后,整个联盟进入了一段低谷。94年的总决赛平均收视率降至1725万人,相较之前几乎减半,因此NBA开始着急,希望找到新的领军人物。在这种情况下,新秀格兰特·希尔脱颖而出,他以203公分的小前锋身份打破常规,同时展现出了极具组织能力、突破分球技术。但尽管他的风格与Jordan相距甚远,却仍被媒体称作未来的新偶像。“希尔应该取代琼斯成为NBA脸面的代表。”
与此同时,同期另一位探花选手哈达维同样受到追捧,被认为可以传承起杰出的传统,因为他的玩法似乎更加轻盈飘逸。因此,即使实力雄厚的大牌明星如鲨鱼(沙奎尔・奥尼ール)、巴克利等依旧活跃,他们却无法阻止对于下一任超级巨星呼声高涨的趋势。这显然反映出了时代变迁下,人们内心深处对于“两米左右飘逸摇摆人的审美”期待及渴望.
直到95春季,当有关MJ归来的消息浮现出来的时候,全美上下再次掀起热潮,仅七小时内亚特兰大和底特律之间销售票务数量直逼2000张,以此表达对他可能重返赛事的不懈支持。一句“I AM BACK”让全美国沸腾,无数品牌市值瞬间上涨,不可思议的一幕再度证明了Michael Jordan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从96年至98年底部连续夺冠,总决赛期间每个年份均实现超高电视观看次数,其中最后一次6场比赛创造3589万人同时在线直播记录,可谓是一项永久纪录!
NBA市场不断更新换代,从最初想要通过签署合同提升自身形象,到如今形成独立完整生态链,每一个环节皆展示着不同层级别运动员自我革新的过程。而90年代早期为了填补缺口而推崇起来的人物,有时候只是短暂流行中的昙花一现罢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终究还是见证到了伟大的职业精神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真正英雄般存在的人物成长历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