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屾品德
尽管杨屾是一位生活在200多年前的知识分子,但他的品德在今天依然值得称赞。首先,在农业技术研究上,他重视实践,而非轻信传闻。他倡导亲身试验,特别是在养素园中,研究桑蚕养殖和农业技术,如“区田法”。通过带领学生以区田法种植麦子,杨屾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在古代无性繁殖桑树的方法上,经过多次试验,他总结出“腊月埋条春栽”和“九月盘栽”的最佳繁殖时间。
在人际交往上,杨屾务实,反对虚华。他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实践,主张学以致用。当时的尚书陈宏谋赞赏他的实学和实业精神,邀请他参与省里的重要事务,并给予高度评价。然而,杨屾并未被名利所惑,专注于实际工作,如推动栽树、植桑、养蚕等地方发展。他拒绝无关的应酬。
杨屾对家乡的贡献同样显著。他为了解决衣物问题,历经13年试验示范,成功推广种桑。针对农村的交通不便,他倡议建立集市,方便乡民交易。在医疗领域,他精通脉理和针灸,甚至可以治疗兽医疾病。他提倡简化封建礼仪,改革社会陋习,虽然未能全面推行,但他在自家实践了革新丧祭仪式和反对裹足等习俗。
杨屾生平经历
杨屾致力于教育事业,教授众多弟子。他的讲义《知本提纲》阐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并特别强调农务的重要性,认为农桑是实现“四业”全修的关键。在《豳风广义·弁言》中,他强调以农桑治国平天下。在关中地区缺乏棉麻桑蚕的情况下,杨屾积极探索,尝试种植棉花和苎麻,尽管未能成功,但他作为陕西西部首位引进棉花的人,开辟了新途径。
受《诗经·豳风·七月》的启发,杨屾坚信陕西古代可以种桑养蚕。他决心复兴“邠风”,恢复蚕桑业,深入研究历史与事实,提倡农桑并重,亲自试验并总结经验,最终撰写了《豳风广义》。他的努力使兴平、周至、户县等地的蚕业得以发展,但起初政府并未重视。在乾隆六年,杨屾上书陕西布政使帅念祖,详细阐述推广桑蚕业的好处,提出八策,获得了支持,促进了蚕桑业在关中、陕南和陕北的迅速扩展。
杨屾对农业的理解远不止于蚕桑,他还研究耕作、树艺和畜牧,建立了养素园,旨在实践和研究农业技术。养素园内有桑树、果树、蔬菜和药材,并设有学馆和藏书,是杨屾进行农事研究和著述的场所。他一生热爱读书,临终时选择葬于养素园内,用书籍陪伴。他的贡献得到了后世的赞扬和纪念,至今每年仍有人祭祀。
杨屾的简介
杨屾,字双山,陕西兴平人,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说乾隆五十九年)。他是清朝鼎盛时期的农学家,重视农业和农业技术教育,并长期从事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范,成绩卓卓,是古代中国杰出的农业教育家。尽管身体为一介布衣,《清史稿》无传,但《续修陕西通志》和《重修兴平县志》等地方志籍详细记录他在家乡推广桑蚕及学术成就。关于他的家庭情况知之甚少。
杨屾少年时正值明、清之际哲学家时期,曾拜李颙(字中字,号二曲)为师,李颙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在李颙的教导下,杨屾受到了实学和“经世宰物以为用”的深刻影响。
杨屾的概述
杨屾大部分时间在家乡设馆教学,致力于农桑,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著述。在清王朝盛世的背景下,他一生致力于“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当时许多知识分子追求科举仕途不同,他更注重自然与人生,研究伦理和实业。刘芳在《豳风广义序》中称赞他的才华和聪慧,认为他的学问可与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媲美。他的成就体现在不拘泥成法的学术探索中,得到了当世的很高评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