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幼年黄色肉芽肿?
幼年黄色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的、局限于皮肤和黏膜的黄色瘤性肉芽肿,尚无明确病因。其主要特点包括:散发性发病,80%的患者在1岁内发病,性别没有差异。皮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在米粒到豆大之间,表面光滑,颜色为黄红或棕红色,并且可移动。病变可出现在黏膜或皮肤黏膜的交界处,如腭、外阴口和肛周等。大多数皮损在1至2年内逐渐消退,但可能留下轻度色素沉着和萎缩。皮损主要位于头部、颈部及上半身,除此之外,眼睛虹膜、肺、睾丸、肝、脾、脑膜、横纹肌、唾液腺、胃和心包等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内有泡沫细胞、Tcmton细胞、异物巨细胞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早期组织细胞增多,晚期则表现明显纤维化。电子显微镜下,浸润细胞呈现组织细胞特征,细胞边界不规则,核多形性及胞浆中包含溶酶体样细胞器、多泡小体、髓样结构和脂质小滴。
血清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P-脂蛋白和转氨酶均正常。此病通常为良性,且可自然消退,预后良好。当前,该名称已被大多数学者承认,并被视为独立疾病。尽管病因不明,但它被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反应性肉芽肿。
总之,幼年黄色肉芽肿是一种局限于皮肤和黏膜的良性疾病,特点为散发性发病,常见于儿童早期。皮损形态多样,可移动,常见于头部、颈部和上半身,除了皮肤,其他组织也有可能受到影响。组织病理改变显示特征性细胞和炎症细胞的浸润,血清生化检查正常。此病通常是良性的,并可自然消退,预后良好。
什么是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的自限性病变,通常出现于出生后一年内,为多发性,约在12至18个月内自然消退,少数患者可能发生于眼、肺、心包、脑膜、肝和脾等部位。
幼年性肉芽肿也称为青少年黄色肉芽肿,痣黄内皮瘤或先天性黄色瘤复合体。这是一种因组织细胞增多而导致的皮肤、眼部及眼眶内病变,治疗有效,且有自愈倾向。
本病多发生在婴儿和儿童,皮肤和眼部是常见受累部位,内脏侵犯的情况很少。头、颈及四肢近端皮肤常遭受病变,皮肤形成橘黄色、褐色或红蓝色的高起结节。
眼睑皮肤结节可能是孤立的,也可能与面部皮肤结节有关。
约1/4的患者会出现多个结节,但一般数量不超过10个,且不会出现溃疡。
约1/5的患者在出生时就已存在皮肤结节,并会在2到5岁时消失。
虽然病变可以影响肺、心包、纵隔、腹膜后组织、横纹肌、胃肠和睾丸等,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治疗
该病通常无需治疗,因其具自限性,绝大多数患者在3至6岁时皮损会消退。对于持续不退的病例,可选择电凝、激光、冷冻或手术治疗。眼眶病变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全身治疗。系统性幼年性黄色肉芽肿则需综合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春新碱及甲氨蝶呤等。本病对治疗反应良好,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的体征是什么?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是一种常见于婴儿和儿童的皮肤疾病,其主要体征为:面部和颈部皮肤上出现高起的橘黄色或紫红色结节。
这些结节可能会自发性出血,严重时可能影响到眼眶,进而影响视力。为确诊,医生通常会建议切除皮肤结节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病理检查结果通常显示,病变内存在大量的组织细胞及散在的Touton多核巨细胞,这有助于诊断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