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讯 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职业俱乐部经营现状的文章,重点点评了“管办分离”的问题。

葛爱平指出,中国的职业联赛与过去依赖投资人的赞助并没有本质区别。当投资者资金链断裂或赞助商撤资时,俱乐部便会陷入困境。这种情况在中超这20年来不断重演。那么,为何这一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呢?

他提到宋凯曾表示,中超未来将自我组织比赛和管理,而不再受到足协干预。尽管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气势,但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和组织,以及避免重复出现俱乐部生存危机,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制度上加以改进,那么所谓的“管办分离”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而已。

“管办分离”新模式:俱乐部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为了确保俱乐部能够持续生存,我们首先需要拓宽其收入渠道。目前,大多数俱乐部主要依靠门票销售以及少量周边产品来维持运营。然而,相比于庞大的开支,这些收入往往只能勉强支付每场比赛所需的租金和安保费用。因此,有必要让足协及各职业联赛球队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以形成更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管办分离”新模式:俱乐部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为此,可以召开“三国四方”会议,由足协会作为主导,与各个俱乐部联系,共同打开财源的大门,让所有球队分享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资源,例如赛事广告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这些团队的自主盈利能力,从而推动整个职业联赛向健康方向发展。“小河满了”,才可能汇聚起浩荡洪流;否则,即使高喊着“管办分离”,如果俱不会得到实惠,总是一味仰赖外援、生活拮据,那么这样的联盟又怎能有所进步?基于如此脆弱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队,又岂能期待成长呢?回顾近年来的数据就可见一斑。

“管办分离”新模式:俱乐部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因此,对于中国职足球员来说,仅仅口号式地呼吁“管办分离”显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要赋予 clubes 自身造血功能与独立生存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 管办分离 ” ,2025年我们的足球环境才可能迎来真正不同的一天。